感染性口角炎

感染性口角炎

概述: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

病因

病因:细菌、病毒、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。例如老年无牙,因间距离过短而造成口角区皱褶加深,唾液集中并浸渍口角,引起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,或白色念珠菌感染;小儿猩红热时链球菌感染口角区可引起球菌性口角炎;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口角区的疱疹伴发口角炎;其他如梅毒、艾滋病等性病也可有口角炎表现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急性期口角区出现红肿疼痛的感染症状,渗出结痂明显。慢性期局部皮肤黏膜增厚、伴细小横纹或放射状裂纹,口角湿白,疼痛不明显。此外,尚有猩红热等原发病的其他相应症状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
诊断

诊断:根据口角区炎症临床表现和细菌、真菌、培养等微生物学检查,有助于明确诊断。真菌性口角炎常有真菌性唇炎同时发生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

治疗

治疗:纠正过短的间距离:修改不良修复体,增加垫,制作符合生理间距离的义齿等。给予广谱抗生素。有真菌感染时可用制霉菌素片,50万U/片,2~3次/d,每次1片,含服。或用克霉唑片,0.25g/片,3次/d,每次1片,口服。局部用2%碳酸氢钠液湿敷。无渗出时可用咪康唑霜、多粘菌素软膏、新霉素软膏等抗真菌和抗生素类药物局部涂布。
    中医称该病为口角症、燕口症,由脾胃湿热、心脾两虚、脾经湿热引起,故以清脾胃湿热、补益心脾、滋阴健脾等为治疗原则。用茵陈、青蒿、黄柏等量,水煎药液局部湿敷,或用新鲜马齿苋取汁外涂等局部用药亦有消炎、促进愈合作用。

预后

预后:

预防

预防: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